心血管领域多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YB1携溶栓药助力心血管病治疗

来源:  2021-11-04 14:48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91岁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院士和86岁的国际著名核能领域战略科学家王大中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奖项,自2000年国家科技奖开评以来,至今已有35人获此殊荣,可以说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推动新中国科技事业勇攀高峰的民族脊梁!


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设五项,分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官方报道显示,11月3日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了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授予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心血管疾病领域多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今年公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医学类相关项目依旧收获颇丰,当中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也有多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据不完全统计,刚刚重磅出炉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如下几个项目就是与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相关的:


  • 由首都医科大学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项目;

  •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项目;

  • 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及珠海医凯电子科技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血管通路数字诊疗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其临床应用”项目;

  • 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项目;以及

  • 由九强生物与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同合作完成的“军事作业环境心血管损伤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项目



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提高


确然,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于近年日渐攀升,形势趋于严峻,放眼全球亦是如此。


一个原因是,心血管疾病是较为显著的年龄相关疾病,而过去十年,人口老龄化问题席卷全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资料,预计到2030年,65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达到世界总人口的近11%。而在我国,随着过去因应时代要求在不同阶段推出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居民预期寿命的提高,中国目前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数据显示,于2016年至2020年,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按5.4%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NBSC)的数据,于2020年65岁以上人口为1.854亿,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正如前文所述,大多数血管疾病是年龄相关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患病率自然增加。而鉴于全球及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增长,预计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仍将不断上升,且将为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及相关医疗器械市场提供巨大机会。


当中,脑卒中是我国心血管疾病中继高血压后患病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目前脑卒中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为主,约占全部脑卒中病例的70.2%。2019 年中国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死亡人数约71.95万人。同时有研究显示,经过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症状发现后一年内的致死/致残率在33.4%至33.8%。


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溶栓治疗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目前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由于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脑部供血不足并造成患者的脑损伤,进而导致急性缺血脑卒中治疗后的发生功能性障碍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时间窗口尤为重要。


2019年在中国所有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在病发后4.5小时内仅有约16%的患者可以获得治疗,在病发后4.5至6小时约58%的患者可以获得治疗。尽管人们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认知不断提升且医疗资源愈加丰富,但对于许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在病发后短时间内到达医院仍然困难。


2019年我国可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人数约为130.77万人,可在发病后6小时内适合接受溶栓药物治疗的患者约为96.77万人,其中在4.5小时至6小时期间可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约为75.85万人。随着未来医疗资源的增加、脑卒中中心的建设等利好政策推动下,预计2024年可在6小时内得到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人数将增长至124.96万人。


细菌载体产品YB1应用于创新溶栓药的开发


随着溶栓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上的日渐普及,溶栓药也成为近年市场规模增速最快的一个分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UK)、链激酶(SK)、阿替普酶(rt-PA)、普佑克(Pro-UK)、瑞替普酶(r-PA)和替奈普酶(TNK-Tpa)等。


其中,尿激酶和链激酶为第一代溶栓剂,属于纤维蛋白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可直接激活血纤溶酶原,但不具备纤溶蛋白特异性,可导致系统性纤维蛋白降解,容易引起出血并发症。第二代溶栓剂为纤维蛋白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代表为普佑克和阿替普酶,对纤溶蛋白具有特异性亲和力,因此可以选择性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具有较强的局部溶栓作用。


除了已上市的溶栓药,许多新兴生物科技公司也开始布局血栓治疗赛道市场,下一代溶栓药成为行业市场关注的焦点,溶栓等抗血栓药物的创新研发亟待加码。


港药溶瘤目前也已经布局开发了溶栓药物相关产品管线,我们的核心技术产品——大分子药物递呈载体YB1能够与多种溶栓药结合用于治疗各种血栓类疾病,YB1溶栓细菌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采用全球首创的血栓靶向技术,能够实现于血栓处定点释放溶栓剂,达到精准溶栓效果,未来临床效果值得期待。


随着学术研究与科技进步,以及越来越多抗血栓治疗等心血管疾病领域新参与者的出现,希望更多YB1这样的创新药品能够早日上市,也尽力驱散越来越高发的心血管疾病笼罩在人们心中的阴云,共同守护人类健康。